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丨冯帅章(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临近开学季,最近又连续发生一些有关流动儿童教育的吸引眼球的事件。在苏州,因为民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校舍无法继续租用,导致学校被迫关闭,学生被转往公办勤惜实验小学。由于勤惜小学是一所质量较高的重点小学,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进驻引起勤惜小学家长的抗议。而校方在两校学生中间的“隔离墙”,更是在舆论场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在北京,已经举办了20年,号称是“最好的民工子弟学校”的黄庄学校,也面临到期无法继续租用场地而被关闭的结局。这两件事情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地区,但学校停办的直接诱因,都是不能继续租用校舍。类似事件在上海等地也有发生。我真心地希望这里面没有“教育控人”的因素在作祟。因为试图通过损害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方式来解决我们的大城市病纯属病急乱投医,一方面达不到其调控人口的目的,另一方面还产生更多的留守儿童甚至是失学儿童。

值得欣慰的是,从公开报道中,我们看到立新小学和黄庄学校的学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如果通过停办民工子弟学校,将流动儿童就近安排到较好的公办学校就读,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义务教育本来就应该由政府托底。国家也有非常明确的从“两为主”到“两纳入”的政策指导。普遍来说,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仍然优于民工子弟学校,而家长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一般也更愿意将子女送到公办学校就读。然而,苏州和北京发生的事情也提醒我们,关停民办学校要非常慎重。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关闭民工子弟学校,则极易出现苏州立新小学事件这样的后果,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对立与矛盾。同样,在公办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黄庄学校的办学质量很好,得到家长认可,将其关闭也非常令人费解,因为这无疑将加剧而非缓解教育资源的不足。

教育是稀缺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这对于城市本地儿童来说也是如此。从许多城市的天价学区房,我们就看到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把饼做大,通过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来满足人民群众包括流动人口不断提高的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从长远来看,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是有弹性的。政府可以多管齐下。一是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学位紧张的地区大力兴办公办学校。。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培养等方式增加优秀教师的供给。这些本来就是国家“两纳入”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二是扶持民办学校。上海2008年后开始的“纳民”实践表明,即使是对于起点相对较低的民工子弟学校来说,通过政府的财政补助和监管帮扶,这些学校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很多时候民办学校最需要的还不是资金的投入,而是政策上的一视同仁。当然,从长期来说,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公办学校兜底,而民办学校满足一些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有人认为,教育质量是相对的,因此所谓“优质”教育资源总是不足的。我认为这种“零和游戏”的思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从而将我们无可救药地陷入绝望和焦虑。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给所有人“有质量”的教育,而不是“最好”的教育,或者是到几所“最好的”学校去接受的教育。只要我们不盲目陷入分数攀比,升学攀比,相信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教育真正的魅力,让教育回归教育。当然,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我们整个的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制度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未必是要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去取得多么高的分数。教育所应该达到的,也绝不应该仅仅是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应该包括情感,毅力,求知欲等等非认知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根据诺奖得主James Heckman教授的研究,非认知能力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甚至超过认知能力的影响。即使我们的目标是侠义的考分和升学,教育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同样非常重要,可能比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大。如果我们能把对于入学的焦虑,转化为对孩子更多的关心和陪伴,也许结果就会非常不一样。


 

话题:



0

推荐

冯帅章

冯帅章

15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文章